堂食与外卖的平衡,商家、消费者、骑手、平台的相互制衡,本是中国外卖行业的繁荣秘诀之一,但外卖大战却通过人为补贴的干预,制造出超大规模、超低价格的长期高烈度竞争,破坏中国外卖行业的自发秩序。
撰文丨艾川
最近,不少中小餐馆的老板们都被外卖大战弄得惶惶不安。
我常去的一家山东水饺店,生意一直相对稳定,六成堂食四成外卖。可最近一次去的时候,老板娘对外卖平台补贴战一肚子牢骚,说从5月至今,店里的外卖单量倒是提升了,每单的利润空间却急剧下降,几乎不赚钱。
我试图安慰她:“你们不是主要靠堂食吗?”老板娘苦笑着说:“你看看店里面有多少空位?堂食30元,点外卖却只要25元,很多老顾客都直接叫外卖了。”甚至还有客人都到了店内,一查外卖便宜,就直接在店里点起了外卖。
老板娘甚至想过干脆把外卖关了,只做堂食,但又一细想,现在外卖这么便宜,那只会导致顾客在别处下单,还是不会来店内消费。
在附近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一众餐馆中,这家夫妻饺子店异常坚韧,熬过了疫情,挺过了消费降级,却在号称“补贴商家”的外卖大战中元气大伤。
01
这样的餐饮故事,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有很多,一个共同的主题是:到底是外卖大战先结束,还是小餐馆先倒闭?
有的小老板很激愤:外卖大战的结果,就是挤兑我们这些实体小餐饮。
有的小老板很纠结:开吧,总在觉得有希望时来点预期之外的事,比如外卖大战直接打掉了堂食;关了吧,多少有点点不甘心,因为现在这种卷肯定不对,总怕市场突然不卷了,自己又关了错过了。
有的小老板已经认命了:我们往年暑假都是全年生意最好的时候,7月最少都有4万的利润,今年能保住本就不错了。
有的小老板还不忘自嘲:我们这些小餐馆就忍忍吧,实在不行不是还可以加入外卖小哥大军。
还有些小餐馆已然止损出局。
广州番禺广场对面夜市街上有一家木桶饭餐厅,开业半年多以来,65%以上的营收来自堂食业务,此前日均营业额一直稳定在6000元左右。7月电商平台挑起新一轮外卖大战,这家餐厅日营业额骤降至1000多元,最差的时候,一天的收入甚至只有500多元。
外卖订单量虽然上涨了,但被证明是“虚假繁荣”。木桶饭餐厅的外卖后台数据显示:一份原价21.8元的花石香干木桶饭,加上1元包装费,总价为22.8元。餐厅除了要承担活动的补贴,还要支付平台1.34元技术服务费和5.45元的配送服务费,这一单的实际收入只有4.11元。
堂食没生意,外卖不赚钱,木桶饭餐厅老板当机立断:“外卖大战看不到尽头,继续经营只会越亏越多,不如及时止损。”
02
众所周知,今年以来,有新平台为争夺外卖市场份额,以巨额补贴和低价策略掀起了新一轮行业内卷。
外卖大战刚开始时,不少中小餐饮商家摩拳擦掌,想大干一场:补贴来了,订单有了,店里也忙起来了。
毕竟,这几年,餐饮市场都不太景气,中小餐饮商家也因此有了久旱逢甘霖之感。
但很快,中小餐饮商家们就发现,自己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。
以咖啡市场为例,新平台的补贴主要是针对咖啡连锁大品牌,部分中小品牌和独立咖啡馆难以得到流量和补贴支持。云南一家区域连锁咖啡品牌老板惊愕地发现,由于大型连锁品牌价格很低,这一期间门店整体的杯量都直线下滑,原本门店一天能出1000多杯,外卖补贴大战后每天只能出四五百杯。
区域连锁品牌还不是最惨的,外卖大战中的新店直接开启倒闭模式。南宁的一位咖啡主理人,5月还在社交媒体分享装修日记,7月再一更新就是闭店日记。她晒出的外卖订单中,一单到账仅三四块钱,最惨的一天收入不到5块。
独立咖啡店正常的客单价是多少?西南一家咖啡连锁负责人表示,一杯拿铁的售价要高于19元,外卖单才有4毛利润。为了对抗平台的补贴,他不得不自行加大补贴,卖一杯亏8毛。但如果不下调售价,高价产品就会少人问津。
鉴于补贴已经明显威胁到独立咖啡品牌的生存,重庆市咖啡协会公开要求停止“百亿补贴”。最近也有媒体统计,近20个各地区域的餐饮协会发出倡议书,呼吁停止“外卖大战”。
中小品牌也无力参与价格战。这几个月,部分茶饮大品牌祭出“3元奶茶”,走先抢市场份额再让价格回升的策略。但一杯奶茶成本就要4元,小品牌又哪里有足够的子弹可以跟进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订单流失。
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浩所言,平台补贴的核心目的在于抢占市场份额,因此在补贴设计上,资源会天然地向大型连锁品牌和重点餐饮商家倾斜。部分平台甚至会“包销”部分大型连锁企业的单日产能,并在运力上向订单密度高的企业倾斜,以确保履约效率和用户体验。
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袁哲指出,目前社会焦点更多关注补贴战下大型连锁品牌的销量上涨,但对于高单价的品质商家和中小商家而言,价格战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。
“原价10元和30元的咖啡,每单同样补贴9元,前者几乎等于免费,会虹吸后者相当一部分客源,走中高端路线的商家生存空间因此被压缩。”
也就是说,平台企业在外卖大战中的确拿出了真金白银,但如果巨额补贴主要流向了大型餐饮连锁品牌,那么中小餐饮商家不仅不是受益者,没有享受多少补贴的红利,反而被边缘化了,付出最多、收益为负。
这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平台与大商家的“共谋”。
坐标广州的餐饮设备回收商猴哥惊讶地发现,在7月初短短的一两周里,突然有一两百家餐饮店给他打电话,让他去收设备,说扛不下去了,“我做这个行业两年,从来没有感受到如此高密度的、集中式的倒闭”。
这些倒闭的餐饮企业,要么是不太做外卖的火锅店、正餐店,要么是过去几年扛着不做外卖,因为大战被迫上线外卖,又没有挺过价格内卷的中小商家。
当外卖一天产生2亿个订单时,当餐饮的价格形成机制被巨额外卖补贴扭曲时,还有多少人愿意去丧失了价格优势的小餐馆堂食?
河北承德还有一位做二手餐饮设备的彬哥,这几个月常有中小餐饮店会半夜叫他去拉设备,“到期实在无力支付租金,最终才仓促闭店”。
03
这两年,中国餐饮业的大环境本来就步履艰难。
2024年,全国餐饮人均消费降至39.8元,同比下降6.6%,这不是通缩,就是消费降级。
有数据显示,2024年倒闭的餐饮企业数量高达近300万家,创下近十年新高。
但另一方面,一些餐饮头部品牌却逆势扩张,比如百胜中国2024年净新增门店1751家,总门店数突破1.6万家。
倒闭的压力大多都在中小餐饮商家身上。这时候,外卖大战又爆发了,电商平台短时间内向市场投放几百亿补贴,通过“计划分配”加大了中小商家和头部商家的差距。几方面的不利因素一叠加,无数夫妻店失去生计,弄不好就是灭顶之灾。
所幸,监管部门及时出手了。7月18日,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、美团、京东三家平台企业,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严格落实主体责任,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,理性参与竞争。
近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(征求意见稿)》也首次修订,将“平台为抢占市场强制经营者低价倾销商品或服务”的行为纳入“低价倾销”范畴。
随着监管部门的出手,外卖补贴战有所降温,但大战带来的后遗症已经显现:一批中小餐饮店老板止损出局,成为大战的炮灰;巨额补贴短期推高了非理性薅羊毛的订单,挤占了正常的堂食生意,也破坏了整个行业的价格体系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外卖大战并未真正结束,只要来自监管部门的压力减轻,巨额补贴随时可能卷土重来。更不要说,当下部分平台仍在不断官宣新的代言人,仍大力投放“18-18”“免单卡”等朋友圈广告,还在筹备于立秋前后展开新一轮奶茶冲锋。
堂食与外卖的平衡,商家、消费者、骑手、平台的相互制衡,本是中国外卖行业的繁荣秘诀之一,但外卖大战却通过人为补贴的干预,制造出超大规模、超低价格的长期高烈度竞争,破坏中国外卖行业的自发秩序。
中餐,乃至中国餐饮业之所以为全球称羡,一大核心优势在于品类多样性与行业分散性,而外卖大战的结果势必是牺牲此种丰富性,通过对中小商家的挤出效应在中国形成若干个“百胜集团式”的餐饮巨无霸。
外卖大战固然给消费者带来了所谓的实惠,但一个中小餐饮商家无处容身的行业结构,长期来看只能带来低水平、标准化的“实惠”。长期来看,中小商家纷纷倒闭,大量人口失业,消费也不会变得更好。
救救那些中小餐饮商家吧,他们维系城市的基本运转,也是无数普通家庭最后的退路。
大时代资本,实盘杠杆配资,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